便宜、劣质、海量、仿冒。“便宜(cheap)、劣质(poor quality)、海量(mass)、仿冒 (immitation/fake)等四个词汇构成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产品形象。”
“便宜(cheap)、劣质(poor quality)、海量(mass)、仿冒 (immitation/fake)等四个词汇构成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产品形象。”这是首次进行的“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公司”调查的结论之一,它以调查数据的方式再次验证我们心中的常识。这一调查由《环球企业家》和全球调查机构GMI公司在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德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日本和韩国8国进行调查,共7500个样本,每国1000个样本,韩国为500个样本。
据说,美国人对中国的典型错误印象有两种,一种以前的故事,看到中国人,就想,你辫子呢,电影里的中国人可都有着辫子;一种是现在,他们的印象是“中国人就是姚明那么高”,到了中国又是大吃一惊,原来中国人不是那样。我们或许可以说,“愚昧的美国人”,但从传播上讲,我们没有被人认识或形成错误印象,我们自己负有很大的责任,并且我们有责任逐渐扭转这种错误印象。
曾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个在美国的华人说,他最憎恨的中国人就是张艺谋,因为他的邻居看了张的电影后都问他,“中国人真的那么心理阴暗?”他能通过自己努力让人说,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,但是他个人的努力却远无法影响那个抽象的中国人形象。比如联想在海外的形象错位的一个侧面是,它被认是一家“国有公司”,所谓的政府部门中科院的确拥有它的大比例股份,但是这家“国有公司”和外国人印象中的中国国有公司本质上其实是完全不同的。
调查还试图了解“世界的眼里,中国公司究竟是何种形象”,问卷请被调查者用两个形容词描述中国企业,经过合并之后,得到四组意义群,分别是:低成本,快速扩张,不道德,以及与意识形态相关(即中国企业的国有制等)。在调查中国公司在哪些方面表现得不好时,外国公众认为最差的两个方面是环境保护和承担社会责任。
《环球企业家》已经进行几次“中国人眼中的跨国公司”调查,这次推出“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公司”实在是一件好事,让我们能够从数据的角度了解和验证,希望每年都能看到,也希望每年能看到外国公众心目中中国企业形象的进步。